白癜风哪个医院看好 http://bdfyy999.com/ 12月7日上午9:00,市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邓勇,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张愈,市新旧动能办副主任于习文介绍了威海市“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我市综合实力跃升明显、转型发展成效突出、人民生活改善显著的时期,在威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五年以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迎难而上、攻坚突破,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谋划融入新发展格局,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不断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全新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全市生产总值预计今年达到亿元左右,“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5.8%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1%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二产,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7:40.4:49.9。
科技创新激发新活力
创新平台体系塑成优势,围绕打造千里海岸创新链,持续提升国家区域创新中心资源聚合能力,组建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暨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扩容升级。企业创新活力有效激发,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将达到家以上,是年的3.1倍;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达到个,较年末增加94个。研发投入稳步增加,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2.4%左右,专利授权持续增长,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2.8件。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1.46%,居全省第2位,比年末提高了22.63个百分点。
动能转换迈出新步伐
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等七大产业集群,4个产业集群列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重点培育支持名单,3家企业列入集群领军企业库重点培育支持名单,形成了医药医疗器械、碳纤维等复合材料等10条优势产业链。实施企业冲击新目标“双百工程”,96家冲击新目标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企业的73.3%。突出“四新”促“四化”,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加速企业智能化改造,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企业赋能,今年上半年,我市“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4%,居全省第5位。
精致城市树立新标杆
拉开东拓、西展、南延城市发展框架,实施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入选国家“城市双修”试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获批全国首个“美丽城市”建设试点,环翠区卫城、经区韩乐坊2个片区入选省级城市品质提升示范片区。全力奏好化解城市“烦恼”“四部曲”,累计解决不动产权“办证难”14.5万套,处置完成闲置项目及“半拉子”工程个,大力开展低效用地规划整治,启动住建领域矛盾纠纷排查整治工作。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问题,77处机关企事业单位院内停车场错时向公众开放,“口袋公园”登上央视《晚间新闻》全国推广。
改革开放打造新高地
深化放管服改革,市县两级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成功获批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荣膺“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推动“四港联动”促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规划建设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三次入选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打造特色服务贸易集聚区”典型案例被全国宣传推广。深入推进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今年前三季度,跨境电商进出口达到19.4亿元,增长71.2%,占全省的46.4%。发起招商引资七大攻势,引进世界强企业惠普打印机,历时三年引进全球隐形冠军企业马夸特开关,“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预计达到50.4亿美元,年均增长13.3%;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达到亿元,年均增长5.9%。
重大战略释放新潜能
全面推进海洋强市建设,是全国唯一同时获得海洋领域四个国家级试点示范的地级市,海产品产量长期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33%左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80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加快推进,高标准推进农村“七改”工程,荣成市及5个镇、54个村分别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县、镇、村。积极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格局,与青岛市签署全面加强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深化产业、科技、交通、旅游、民生等领域合作。
基础设施取得新突破
省内首条城际高速铁路—青荣城际铁路全线通车,莱荣高铁正式开工建设。新机场场址获民航局批复,大水泊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年内完工。文莱高速建成通车,全市公路网总规模达到公里,荣成市、乳山市、文登区获批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港区功能优化整合,全面融入全省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大局,集装箱吞吐量预计达到万左右标箱。石岛湾核电站建设稳妥推进,全市发电装机总容量.9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32.4%,高于全省4.2个百分点。坚持“六水共治”,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黄垒河地下水库、母猪河地下水库和坤龙邢水库增容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
三大攻坚战获新成效
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不良贷款率保持全省较低水平。实施“六治融合、一网联动”社会治理模式,入围全国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平安建设考核名列全省第一。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省定脱贫标准,人均纯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元,年均增长19.3%。深入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煤炭压减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6%,“能耗双控”考核是全省唯一一个提前完成“十三五”任务的地市。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80.8%,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四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民生事业展现新作为
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全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元,年均增长7.6%左右。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始终保持在%,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获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人均文化事业费77.07元,位列全省第1。推广镇卫生院、养老院“两院一体”模式,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5张,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岁。
1
新旧动能转换
抓企业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我市创新开展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推动骨干企业做强主业、做实基础、做大规模,培育带动一批单项冠军、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标发展,打造家入库企业示范领跑、家后备库企业紧追跟进的“双百工程”,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支撑。对标省“十强”产业,大力发展七大产业集群,以“5个1”协调推进机制为主抓手,建立“7+3”示范企业项目库,实行挂图作战,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蝶变,有4个集群入选省“雁阵形”产业集群。实施“一条龙”培育计划,全面推行“链长”制,10条优势产业链条的集聚度不断提高。
抓产业升级,产业发展质效不断提升。大力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互联网”、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等活动,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成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联盟,培育了27家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8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总数达到3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到家。加快企业上云步伐,全市上云企业达到家。出台支持集成电路、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政策,以“四新”经济赋能企业转型发展。加速个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商业模式推广。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1家企业入围国家试点,省级试点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加强政策创新、服务创新、监管创新,全力支持新兴业态发展壮大。鼓励传统产业开拓线上销售。我市是继青岛之后全省第二个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前10个月,全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23.8亿元,同比增长67.7%。
抓创新引导,动能转换的内生动力日益强劲。建立完善以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龙头的“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N”平台数量达到16个,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协同创新格局,为产业、企业提供方向引领和技术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和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国家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家,高新技术企业从三年前的家增加到预计今年家左右,今年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1.5%,比三年前提高16.4个百分点。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因子”加速累积。
抓要素支撑,动能转换环境不断优化。开展优化营商环境15个专项行动,大力推进“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营商环境的优化,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由年的27万户提高到今年9月底的38万户。扎实开展企业上市挂牌“十百千”专项行动,近三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脾企业7家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家,总数分别达到19家、36家和家,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搭建“信财银保”企业融资服务平台,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基金21支,项目基金7支,已投资项目个,投资金额52.6亿元。
2
重大交通设施布局
编制《威海市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编制了《威海市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年)》,立足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及正在规划建设的重大交通项目,统筹协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着力构建布局科学、优势互补、便捷安全、集约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首条设计时速km的高速铁路已开工建设。莱荣高铁威海境内新设乳山站、威海南海站、文登南站,接轨至既有荣成站,线路全长约km,其中威海市境内全长约km。9月10日,省政府举行莱荣高铁建设动员会议,明确项目于10月份正式开工建设。目前,项目已全面进入建设和征地拆迁工作阶段,争取抗疫特别国债共计9.47亿元,全力保障项目征迁、施工等工作。
桃威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年8月,我市启动桃威铁路电气化改造前期工作。项目改造后,桃威铁路将提速至km/h,可以提升普速客运舒适度、提高铁路运输效率。目前,项目成功纳入国家级战略规划,已具备办理基本农田补划和用地预审手续的政策条件。项目一期工程顺利推进,桥涵病害整治工程已完工,道口平改立及轨道加强工程已全线展开,主体工程开工前期各项专题文件正在加紧报批。
加快实施威海机场停机坪扩建工程。大水泊机场停机坪及附属设施扩建工程进展顺利,争取国家民航发展基金7万元资金支持,计划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威海新机场进入预可研报批阶段。启动了威海机场迁建工程,目前,威海新机场选址已获得中国民航局批复,正处于预可研报批阶段,力争在年底具备开工条件,年建成投入使用。
重点公路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加快推进乳山口大桥、文莱高速公路(威海段)等项目建设。乳山口大桥,全程4.01公里,投资约13.4亿元,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开工建设。9月30日,文莱高速公路提前三个月建成通车,使我市对外通行时间缩减约半个小时。
主动融入港口一体化改革浪潮。年威海港整合到山东港集团,同步推进乳山口港、石岛港的整合。整合后,威海港加大加密与省内港口的合作、拓展对外通道,港口业务实现快速增长。目前,威海港共开通国际、国内客运航线6条,每周46个航班。
3
服务业发展
坚持高位推动,营造发展氛围。强化工作推进机制。深入实施服务业发展系列决策部署。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多次组织召开全市服务业专题工作会议,强化工作部署,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建立了日常监测调度机制和工作统筹推进机制,有效形成服务业突破发展的浓厚工作氛围。建立健全服务业政策体系。坚持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突破发展服务业特色产业的实施意见》《威海市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纲要(-)》等系列政策措施,全市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日益完善。设立专项扶持资金。设立了市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支持服务业重点领域优势特色项目建设,对促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项目带动,夯实发展基础。推进了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近年来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多个,总投资达亿元左右,《华夏传奇》实景演出、大溪谷文化创意基地、碳纤维产业研究院、中海川公共海外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运。规划建设了一批服务业集聚区。明确服务业区域功能定位,引导产业合理集聚,推动服务业重点聚集区快速发展,成功争取环翠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贸易集聚区、荣成好运角旅游度假区获批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荣成天鹅小镇、环翠区钓具特色小镇等7个小镇获批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培育了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引导服务业企业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和发展,培育了家家悦集团、迪尚集团、北洋集团等一批具有较强活力的服务业领军企业。其中家家悦集团、华岳集团2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亿元,威海纺织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为全市服务业突破发展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坚持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动能。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功争取荣成市列入“十三五”山东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支持建设服务业发展特色基地,聚力打造全域旅游、服务贸易、现代物流、健康等优势产业。试点中期评估工作获得全省第一,其政府层面、企业层面的新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学习借鉴。推动专项改革试点。积极争取服务业发展先行先试,先后争取获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等政策支持。推进了“营改增”、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工商注册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激发服务业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扩大服务业开放。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连续3年举办市长国际经济咨询委员会年会。发挥对韩区位优势,加强双边经贸合作,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威海综合保税区建成全省唯一涵盖跨境电商全类型业务的特殊监管区。深化对韩口岸、物流等领域交流合作,以威海、仁川两地海港、空港为核心的“四港联动”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4
项目建设成就
重大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发挥重点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扎实做好“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的文章,以重点项目突破集聚发展新动能。“十三五”时期,我市累计新建市级重点项目项,总投资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累计亿元,完成投资累计亿元,完成比例为.8%,其中当年完成投产投用项目项,平均投产比例为54.6%,重点项目体量和规模逐年增加,大项目、好项目不断涌现、接续推进。
项目推进机制不断完善。五年来,我市持续探索和完善“四个一批”“要素跟着项目走”等项目推进机制,在全省率先印发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出台《威海市重点项目建设协调联动机制》《威海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库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的要求,从项目落地、建设推进、要素保障全链条综合发力。在全省率先实行重大项目平台化管理,建成并全面推开威海市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服务平台,纳入平台管理的万元以上项目达个,总投资亿元,所有项目按月申报,在线运行监测,实现了项目储备、立项、报批、开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全周期管理。实行“项目专管员”制度和重点项目市级领导分包,明确推进责任,做到“一个项目、一位市级领导、一名‘专管员’、一帮到底”,为项目建设提供保姆式服务,破除项目推进“瓶颈”。对重点项目实行月调度、月通报制度,通过“挂图作战”直观反映项目推进情况,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在全市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重点项目储备日益丰富。五年来累计立项亿元以上项目个,总投资1.2万亿元,大批项目提前开工、成功落地,展现出我市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的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梳理储备年省级重点项目个,总投资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亿元。按照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的原则,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谋划重点项目多项,并争取纳入省级重大事项初选库多项,项目纳入情况居全省前列。全市上下还将继续聚焦补短板扩内需,谋划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大项目、好项目,确保滚动实施、接续有力,以高质量项目带动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威海“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