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加入“世界最大自贸区”的诱惑,莫迪还是后退了。
印度总理不好当。管理着“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莫迪前有反对党的猛烈攻击,后有来自农业、制造业等多个行业组织的上书反对。
尽管加入RCEP谈判后的16国自贸区,会给未来印度的经济一个强有力的刺激,但如果现在不遵从“民意”,支持率就会往下掉——支持率那是不得不考虑的。
印度退出谈判后,其余15国表示仍将在明年签署RCEP协议,届时一个涵盖全球人口近30%的超大型自贸区将诞生。
也许,那时的印度会再次陷入犹豫?
11月3日,印度总理莫迪与东盟领导人的合影(图源:ICPhoto)
协议
这几十年,国际性自贸区在世界很多地方落地实践,不少临近的国家会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还有那个似乎夭折的TPP。
正在推进的这个全称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的RCEP协议道理相同,就是准备建立一个关税较低、开放程度较高的跨境自贸区。在区域内,各国之间的货物、服务和投资流通将更加便利。
原计划的区域包括“10+6”,即东盟十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加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总计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一半,GDP占全球年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原计划的RCEP“10+6”国
RCEP谈判相当不容易,耗时7年,谈判地点不断在不同国家转换。除日常谈判工作组外,先后举行3次国家领导人级会议、19次部长级会议、28轮正式谈判。
最新的消息是,协议全部20个章节的文本谈判成功结束,法律文本审核工作启动,有望在年签署协定。而就在这黎明前的最后一刻,印度竟然退出了。
莫迪宣布退出的公开理由有点“神叨”,又颇具诗意。他是这么说的——
“当我根据印度人民的利益来评估RCEP时,我没有得到一个积极的答案。因此,无论是圣雄甘地的护身符,还是我的良心,都不允许我加入RCEP。”
这话怎么理解?
担忧
印度不想加入RCEP,最直接的原因是担心对国内各行业的冲击。
印度媒体报道,莫迪曾在国内解释说,RCEP会导致印度“农民、贸易商、专业人士、产业、工人及消费者”的利益受损。比如,印度农民担心,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乳制品将带来冲击;印度工厂主担心,来自中国的廉价工业品将“淹没”印度市场。
事实真会如此吗?岛叔为此采访了两位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