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广西自贸试验区挂牌一周年
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作为3个片区中唯一临海、面积最大的片区,自去年8月底揭牌以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加快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门户港、向海经济集聚区和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今年前7个月,在全国各大港口货物吞吐量普遍下跌的大环境下,钦州港货物吞吐量实现逆势增长。
8月27日上午,在钦州港码头,一座座岸桥正在紧张作业,一辆辆集装箱卡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据新海丰船代部经理卢晓山介绍,随着钦州港东航道一期扩建工程的完工,实现了进出港两不误双航道航行,大大减少了集装箱班轮等泊造成的班期延误:“我们公司今年在钦州港新增了直航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的班轮航线,也对现有的直航泰国、印尼等航线进行了系统升级,进出口货量整整翻了1倍。”
钦州港东航道扩建工程建设快马加鞭,是钦州港片区加快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门户港的一个缩影。1年来,钦州港片区积极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标对表国内国际一流港口,强化海铁联运,加密航班航线,国际门户港建设成效初显。
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广西建设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的重要配套工程,去年6月开通运营后,打通了铁路港口、公路铁路联运“最后一公里”,使港口与铁路之间的物流成本降低了20%以上。中铁联合国际集装箱广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铁成表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场站,它实现了物物互联,也就是现场作业的每一台设备都与终端实现信息高度化互联,效率提升大概在60%以上。”
在积极建设国际门户港基础设施的同时,钦州港片区加大了“软环境”的建设,通过在通关、查验、物控等业务现场设立“陆海新通道专窗”和“专用查验平台”;推出进口植物产品“分类管理”业务改革,实行“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新的通关模式;加快集装箱码头卡口智能化建设等一系列举措,钦州港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大幅压缩。
此外,钦州港片区还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推动片区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目前,钦州港片区企业开办、工程报建、财产登记、跨境贸易等重点指标已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其中,企业开办由3个环节压缩为1个环节,企业开办实现“零成本”;工程规划许可办理时限由原来5个工作日提速为现场办结。钦州港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局局长左孔天表示:“(我们)梳理了钦州港片区具有钦州港特色的钦州经验‘19条’,计划在整个自治区推广实施,其中4条上报商务部作为‘全国最佳实践案例’推广实施。”
如今,钦州港已建成80个码头泊位,运营航线达49条,其中外贸航线已达29条,连通我国14个省区和全球83个国家、个港口,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初步形成。今年1至7月,钦州港累计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增长15.2%;集装箱完成万标箱,增长28.8%,增速全国第一。
产业带动发展,集群带动效益。钦州港片区凭借拥有中马“两国双园”优势,突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先行先试,支持燕窝、榴莲、棕榈油等马来西亚优势产品贸易,并投资15.6亿元建设马来西亚中小企业集聚区,为马来西亚企业入驻提供产业服务平台。此外,钦州港片区也在努力推动与其他国家的产业链合作和金融开放合作。钦州市委常委、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管委、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常务副主任王雄昌表示:“我们跟新加坡的合作从港航物流着手,接下去会推动产业合作。我们跟文莱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产业合作,恒逸(化工)项目的前端就在文莱,后端制造业在钦州,已经形成规模超百亿的产业链合作。”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钦州港片区建设一年以来,新设立的企业超过户,新增企业总数超过户,内资注册资本总额超过亿元;今年前7个月,在全国各大港口货物吞吐量普遍下跌的大环境下,钦州港货物吞吐量实现逆势增长。钦州市委书记、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工委书记许永锞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打好中马两国双园牌,用好金融创新政策,促进与东盟之间投资贸易便利化,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产能转移,密切与西南、中南、西北地区的合作,加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对接,对标国际一流,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建成广西改革开放的新窗口,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试验田。”
(记者蒋文婷甘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