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8日,东盟发布互动式学习管理系统,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数字化学习模块。东盟最近积极推进各方面教育改革,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升教育系统的韧性。东盟国家教育发展深受新冠疫情重创,目前看来新加坡和文莱这两个体积小、存量大的国家表现出较强的韧性。该区域教育发展如何走出疫情阴霾,实现否极泰来,是一项与中国—东盟全面战略合作紧密相关的重要议题。本文将在分析新冠疫情对东盟教育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呈现东盟增强教育韧性的战略方向,并探讨会否形成一种特征更加鲜明的“东盟+”国际教育合作模式。
一、新冠疫情主要造成东盟教育发展三方面损失
新冠疫情对东盟教育发展制造的损失集中在学校及教育系统运行、学生学习损失以及学习不平等加剧等方面。自年疫情暴发以来,东盟十国与东亚国家相比,学校因为疫情而关闭或部分关闭的情况较为严重。如图1中紫色和红色部分所示,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和越南的学校运行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关闭学校的情况反复出现。
图1新冠疫情影响下东南亚和东亚国家的学校运行情况①
伴随着东盟国家学校不断反复的停学停课,学生遭受了严重的学习损失。这不但包括因疫情而被迫推迟的学习进度,还有因学生缺乏社交所造成的社会经验缺失。根据亚洲开发银行(ADB)年发布的调查报告,以基础教育阶段受教育年限变化作为衡量指标,东南亚国家学生的学习损失为0.27~0.45年,高于中亚(0.19~0.32年)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水平(0.23~0.38年),但低于南亚和东亚(见图2)。图2东南亚国家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年限损失②
新冠疫情还加剧了东盟国家教育系统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在疫情影响下,东盟国家教育系统中原有的不平等问题被进一步放大,居家学习的学生与同伴的学习差距拉大。即使在学校不同程度开放后,学校间在数字化学习基础设施上也存在巨大差异。拥有更好学习设备的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比较东盟以及东南亚国家可以发现,国家间的互联网资源存在较大差距(见图3)。老挝、东帝汶和缅甸可使用互联网的人数没有超过总数的31%,柬埔寨、菲律宾和印尼则不超过48%。用这一人口指数衡量互联网普及率,上述六个国家低于东盟平均水平(56%)。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东盟,提升教育韧性也具有区域层面的意义,不只是少数几个国家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学习差距扩大而来的,可能是学生未来在经济回报和发展机会方面的差距。图3东南亚国家可使用互联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③
二、东盟增强教育韧性的战略方向东盟增强教育韧性的战略方向主要在于恢复教育系统运作,提升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东盟提升教育韧性的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自己搞建设、联合域外国家、联合国际组织。
有道是打铁还得自身硬,东盟提升教育韧性的首要方式是自己搞建设。年6月5日,东盟在第二届亚太地区教育部长会议上发布报告:《教育中的复学、复原与韧性:对东盟国家的参考》(Reopen,RecoverandResilienceinEducation:GuidelinesforASEANCountries,以下简称《韧性》),为各成员国增强教育韧性提供参考。《韧性》报告主要包括国家战略、改革监督和评价两部分内容,从东盟自身的角度呈现了增强教育韧性的战略方向。该报告的核心内容可总结为如下方面。
第一,呼吁改革教育系统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提出要在教育系统和项目两个层面推进教育韧性改革。—年,东盟国家中小学校关闭的平均时长达到60个周,直接影响超过1.4亿名学生的学习。《韧性》报告提出,增强教育韧性的四大战略目标:(1)为所有的青少年和儿童建立一个富有韧性的教育系统;(2)所有的青少年和儿童回到学校接受安全的线下学习;(3)所有学生能够弥补疫情造成的学习损失;(4)所有辍学的青少年和儿童能够回到学校接受教育,其权利和身心发展得到保障。
第二,在国家战略层面,做好长期冲突应对、系统能力建设、保障资金来源与使用。具体来说,为做好长期冲突的应对,东盟国家需要从应对新冠疫情的国内国际实践中吸取经验,增强教育系统对新型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分析能力。也就是要吃一堑长一智,而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为做好系统能力建设,东盟国家需要在数据、人力资源、协同和创新四个方面推动改革。具体举措包括建立和启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收集学生个体的数据来实现大数据驱动式的教育发展。此外,东盟国家的学校和相关部门还需要扩展与多边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私营企业等的合作,从而建立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数字学习生态。为保障资金来源和使用,东盟国家需要评估对现有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制定新战略的成本。东盟各成员国要算好自家的一本帐,看看哪些钱可用,哪些资源可调动,以兼顾自身条件和局限的方式花钱。
第三,在教育项目层面建立国家、社会和学校等相关方通力合作的机制,构建不断增强教育韧性的网络。具体战略内容包括:(1)保障学习的安全,即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恢复学校发展,而不能一股脑全面铺开;(2)弥补学习损失,评估学生在社会情感学习等方面的损失,明确补救方案;(3)保证教育发展的持续性,主要是通过大数据手段防止学生辍学,并为情况不同的学生重回校园提供多样的选择。
第四,建立适应教育韧性需求的监督和评价体系。东盟新制定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包括两个层级的绩效指标。其中,第一级绩效指标包括:(1)用于学前教育和弱势群体的教育预算投入,(2)重开学校后恢复线下学习的青少年和儿童人数,(3)在接受恢复性学习后达到数学、语言和社会情感方面最低学习标准的人数,(4)幼儿园和中小学辍学人数。在第一级绩效指标的框架下,该体系还进一步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第二级产出绩效指标,共分为八个大类,涉及战略规划、系统能力、资金投入等方面共计26项具体指标。
表1东盟国家增强教育韧性的监督和评价体系④
除依靠自身力量提升教育韧性以外,东盟还积极联合域外国家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例如,东盟在与中国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联合声明中强调,将继续加强教育、文化、人力资源和青年等领域的合作,以健康、安全、有序方式尽早实现东盟留学生来华。[1]在与中国加强合作以提升教育韧性的同时,近年来东盟还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等工业化国家和周边国家建立更多教育合作。年5月,东盟在与美国的特别峰会后宣称,双方将强化在职业技术教育、STEM教育、数字技能培训和英语培训等领域的合作。[2]这些合作的目的在于赋能青年、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通过教育升级东盟不同群体在新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年6月,东盟在与印度的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活动联合声明中指出,将通过职业教育、女性赋能和青年交流等加强双方的民心相同,并将派送名奖学金生赴印度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3]
在与域外国家开展教育合作的过程中,“东盟中心地位”得以彰显和强化。东盟把握自身优势和大国外交的需求,与不同域外国家建立起有利于东盟发展的合作机制。国内对这一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