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国驻文莱使馆协同文莱文化、青年与体育部在文莱海事博物馆举行「纪念中文建交25周年联合画展」开幕式。展出了文中两国13名画家的39幅精品画作。其中中方作品均由中国美术学院8位艺术家杨参*,佟飚,刘海勇,章晓明,顾迎庆,任志忠,陈磊,郭健濂创作。
杨健,哈尔比,顾迎庆及文莱画家代表为画展剪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文莱达鲁萨兰国大使馆大使杨健致辞并同文莱文化、青年与体育部长哈尔比及两国艺术家代表为画展剪彩。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系教师顾迎庆、刘海勇、陈磊及文方*府官员、驻文使节、华社代表等当地友好人士近人出席开幕式。
杨健同哈尔比欣赏画作
顾迎庆、刘海勇、陈磊同两国嘉宾合影
杨健在画展开幕式上说:「中文建交已有25年,但两国之间的艺术交流并不多。今天的画展可以说是增进双方了解的一项创举。在两国13位画家的39幅作品中,我们将会看到中国画家笔下的文莱印象,也会看到文莱画家描绘的中国山水。」
去年以来,两国艺术交流翻开了新篇章。年11月,由中国驻文莱大使馆与文莱外交部共同组织,中国艺术家代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刘海勇、顾迎庆、陈磊三位教师赴文莱进行了为期1周的交流,并与文莱当地画家联合创作,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为促进中文文化艺术交流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年4月,以文莱拿督——沙福里·阿卜杜拉·哈佛为首的五位文莱画家于4月14日到达杭州,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家进行为期三天的文化交流,活动包括参观展览、学术研讨,并到杭州、*山等地写生创作等。7月,中国美术学院杨参*,佟飚,章晓明,任志忠,郭健濂等5位教师前往文莱,与当地画家切磋技艺。
文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在共建21世纪海上新「丝路」的背景下,中国与文莱的关系将向着更深层次的方向继续发展并展开合作。希望此次文化艺术的交流,能够进一步推动两国在文化、教育、艺术等多领域的深入合作与友好往来。展望未来,相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文友好合作关系,在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将会不断地巩固和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三位艺术家访问文莱随笔
原文刊于美术报年04月30日第10版
刘海勇(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
从上海历时4小时飞至文莱首府斯里巴加湾,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潮湿闷热、空气中弥漫着些许盐味。次日坐快艇考察郊外的水村、热带湿地雨林,天蓝得令人窒息,两岸繁密的藤萝、高耸的热带丛林中偶遇成群长鼻猴后,已忘却了水中潜行着的鳄鱼。然后关掉引擎,让船漂一会儿,除却空中掠过几只南国小鸟,让思绪也飘一会儿。
文莱又名达鲁萨兰国,为和平之邦之意,民风淳朴,温文善良,人文气象充盈着冲和之味。此行赴文莱收获其一,与文莱画家双向交流、共同探讨艺术,增进对彼此之间文化艺术的了解;其二,写生考察,游历友邦、搜集新的中国画创作素材。
中国画是人类文化史上独特的艺术形态,其笔墨有两个功能,一是状物,即表现所描绘对象;二是写心,即融合自己的内心感受。谈及关于交流文化活动的初衷,从历史角度而言,中文两国交流历史悠久,此活动以文化艺术交流为媒介来增强两国人民友谊与加深相互了解;从世界文化角度而言,东西方文化各有高峰,文莱自年从英联邦独立,现有10%人口为华人,华夏文明对其亦有广泛影响,这是交流的重要基础,通过两国艺术家的互访、写生、联展等形式来相互了解人文环境、风土人情、文艺现状等,发掘潜在的艺术营养。
顾迎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
回想起赴文莱进行艺术访问活动,那时那景依旧历历在目。恢弘庞大的清真寺、淡布廊国家森林公园热情的阳光、别样水村群和大片茂密的热带丛林都深深震撼了我们。
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高高的木桩或者水泥桩立在河里,上面坐落着一栋栋房屋,很多房屋由蜿蜒的栈桥相连,组成「水村」群。这里不仅有民宅,还有清真寺、学校、诊所、警察局、消防局,以前还有市场。在没有红绿灯的情况下,文莱人基本遵守拐弯让直行、车辆让行人的原则,过马路时,多次遇到司机停车让路。完善的基础设施、淳朴原生态生活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这是个平和而安详的国度,除了礼拜日,文莱的节奏永远是不紧不慢的。文莱人每天要做3~5次礼拜,日日如此,所有教徒都必须在礼拜时间前赶到距离自己最近的清真寺祷告。
文莱境内还未设立专门的艺术学校与画院,但这并没有阻碍文莱人民对于艺术的热爱。大概是朴实的社会风气,又或许是碧水蓝天的自然环境,文莱艺术家更倾向于自然风景类题材的表达。文莱人民将艺术作为兴趣爱好,出发点更为纯粹,在艺术语言上着重于内心的「自我感受」、「自我表现」和自由表达。
两国都是爱好和平、爱好艺术的民族,寻找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类共通的天性,更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向往。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书画艺术上更是独树一帜。此次赴文莱交流,将我们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与文莱人民一同分享,共通探讨艺术、交流艺术,加深了双方对彼此文化的相互认知。因此,可以说艺术是搭建起中、文友谊的一座文化桥梁。
陈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
在没去到文莱之前,对这个国家没有具体概念,只是地图上的国家。年是中国与文莱建交25周年,双方将会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去年11月,为进一步促进两国文化和艺术交流并为将于今年年底举办的两国联合画展做准备,我和顾迎庆、刘海勇代表学校接受中国驻文莱大使馆的邀约,赴文莱进行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为画展创作搜集素材、采风写生。
在文莱斯市银禧公园,两国画家进行了「中国——文莱画家创作交流会」,文莱文化、青年及体育部长丕显哈尔比、中国驻文莱大使杨健以及雨林艺术馆负责人拿督沙福里与我们三人一同参加了这次交流会,还吸引了绘画艺术爱好者前来进行艺术探讨和交流。
在之后1周的采风过程中,文莱的地域风貌带给了我不一样的艺术感触。文莱很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与中国的气候、环境、风俗差异很大,属于典型的热带海洋气候,全年的气温变化不大,由于有凉爽的海风,所以即使地处热带,年平均气温也不超过30摄氏度。全年主要分为旱季和雨季,雨季来临时降雨量很大,滋养了当地的热带雨林,里面的林木种类也非常丰富。
山水画讲求「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这次不一样的自然景观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希望将感受付诸于笔端,创作不一样的作品。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文莱达鲁萨兰国大使馆新华社美术报
编辑|方舟*丹绵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全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caanws
caa.du.cn微观国美私享平台
中国美院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