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沙和他的华文学校丨泰北散记之八
文丨莲子摄影丨杨奉达
泰北有92所华文学校,夜丰颂府的培德中学是其中一所,阿良是培德中学的校长。东南亚国家约有万华侨,在泰国的多万人口中,约有14%是华侨。
“密苏雅”是泰北的一个华人村,泰国*府禁*之后,这个村更名为“黎明新村”。穿过晨雾,穿过“黎明新村”村口的中国牌坊,培德中学大门上镌刻着繁体字对联:“读圣贤书育天地正气,行仁义事法古今完人。”
图:培德中学礼堂门前的中式对联。
寂静的校园,青翠的山村,“学生们不在,都去泰文学校读书了。”阿良的父亲,杨春明老先生这样说。泰文学校距培德中学有1公里半路程。在泰国,华文学校只在晚上授课。阿良说,夜丰颂有三个华人村,华文中学有二所,华文小学有一所。
阿良毕业于培德中学,说起自己的母校,他如数家珍。培德中学有近40年历史,创建人是坤沙。坤沙本名张奇夫,一度曾控制整个金三角地区*品贸易的80%,而被称为“世界第一*枭”。阿良记得,自己读书是免费的,“学校的所有开支都是坤沙资助。年,坤沙投诚缅甸*府后,办学资金断了。再后来,由新加坡乌节长老会开始过来认养部分贫困学生。”
图:培德中学校长阿良和他的"好学向上号"旅游车。
如今,培德中学有个学生,年龄从5岁至13岁,开设年级从幼儿园到中学,学生多来自本村,也有来自外地,还有拉祜族、傈僳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因为位于泰缅边境,很多缅甸的华人或少数民族,只要家庭条件可以的,都会把子女送来学习中文。”阿良说,“我们办华文教育,一是为了发扬中华文化,二是为了谋出路,像我们从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会说中文,找工作就比较吃香。”
阿良说,中华文化要世代传下去,我们本村的华人,是一定要读中文学校的,他很自豪:“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强大了”。在培德中学校园的墙上,有一块的黑板,用楷书繁体粉笔字写着课程表,有国文、数学、地理、社会、生活、健康、注音、历史,还有“增广贤文”、“圣经”和“人生必读”。见字如见其人,这位不知名的老师的粉笔字写得俊秀有度、刚劲有力,令人叹服。而现实情况却是,“至今,学校里很多老师还是难民身份。”阿良叹息道。
图:培徳中学的课程表。
培德学校所用的教材一直是“台湾版本”,最初是“南夷版”,后来是由台湾侨委会为特别编制“泰北版”,在此之前,还用过“南夷版”。台湾方面除了提供教材支持,还提供师资培训。学校的生存,主要依靠三方面资金,一是学生的学费,二是善心人士捐款。目前,培德中学有些老师依然是难民身份,无法自由通行。
阿良介绍,中学部的学费约为每年株(约合元人民币),这对于泰缅边境的平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阿良最担心的就是因贫困导致的失学或学校停办。
阿良当校长2年多了,他其实并不常在学校,对于他来说,“校长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寻找办学经费。”所以,阿良的另一个身份是导游。他坦言,自从坤沙投诚之后,学校的经费来源就断了,为了让学校继续开下去,他想了很多办法,如合并班级、合并课程,国文和数学是重点课目,副课就综合起来上。
穷则思变,阿良当上了导游,买了一辆面包车,命名为“好学向上号”。往返于清迈、清莱、夜丰颂之间,为中国游客提供导游、包车等服务。他经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