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讲
.1.22文莱:诸位早安!
敬鲁敬鲁君前几日手机丢了,新买了手机,现在如何了?这几天都没见你,你也没回复,前几日的讲习可以看笔记。敬鲁:早安,昨日已经买好,只是聊天记录没有了,可能要麻烦姐姐发下笔记。
敬元?敬元:好的,稍后我都发给你。
敬鲁文莱:我先烧壶水,请稍等一下,待会开始。
文莱:我们开始今日的讲习,还是请老子来会,诸位准备好了吗?
敬元:嗯。
敬鲁:ok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文莱:此处人、天并举,有两种解释都可以说得通。一曰:治国、养生。二曰:克欲、复性。前者是比较一般的理解。治人,即治国也。事天,何以是养生呢?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后者是庄子和憨山大师的理解。庄子曰:不以人害天,不以物伤性。意思是说,不要用人欲来破坏天功,不要用物欲伤害本性。故而,治人事天,也就是克欲制私而恢复天命之性,即复性也。实际上,养生也是复性。所以,这二者我们以第一种理解为好,因为这可以内外兼通,治国和修身(即复性养生也)是一个道理。
那么,是什么道理呢?莫若啬。
啬,也有两解,学者们争论不休,可是若从精神实质来看,无论如何解,旨意皆相通。我们不在这些争论中说谁对谁错,甚无趣也。但是这里还是把两种理解都呈现出来,以备理解的方便。
第一种:啬,即稼穑也,农事也。治国修身,好比稼穑,何以故呢?深耕易耨也。这与此处的深根固蒂,重积德,可以相互支撑。王弼持这种理解,清代*元吉也是如此。
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持第二种:啬,吝也,有而不用也。引申为复性守真,无为不造作也。陈鼓应综合百家,持此说,憨山大师也是如此看。
以上是疏通文义,读书法第一步也。无论是稼穑,还是有而不用(吝啬,在此非贬义),实际上都不妨碍理解。此化繁就简,读书法第二步也。我们继续看下文。
文莱:会通以上两个啬的解释,这里老子自己就有说明,这个啬呀,称之为“早服”。王弼曰:早服于常也。郭店战国楚简本为“早备”,是早做准备。憨山大师按照唐朝道藏本,以为是“早复”,曰:复性工夫,莫速于此。由此可见,“早服”这个词可以兼有“复性、早做准备、早服于道(即常也)”之义。
老子就笑了,他坐不住了啊,怕你们都搞复杂了,他就跳出来了。
老子:早服啊,就是重积德呀!
文莱:
敬元敬元君觉得如何?敬元:嗯嗯,有道理。
文莱:讲到这里,我都想笑了,看把老子给急的。
文莱:重积德,就是厚德载物啦。能够重积德,效果如何呢?那就仁者无敌嘛,水到渠成了,就无不克。无不克,没有谁能知道他的边界,说明天下归仁嘛。这是在讲内圣修为的方面,或曰事天的方面。
下面再看治人的方面。
文莱:重积德而后莫知其极,德行很高啊,这时方可以有国,能治理天下。不然天下也不会给你,给你也被你败坏了。为什么呢?这里德是本,即是有国之母,母即根本也。你没有这个根本,就去治国,横冲直撞,你或许本意是要造福一方百姓,结果自己先沉沦了。大部分被抓的官员,其本心未必是要做贪官,但是因为德行不足,生命立不住,所以以爱民之心进入官场,以贪腐之行投了囹圄。
返回到我们自身而言,比如恋爱吧,你以为是自己幸运,得了个很满意的恋爱的对象,给了你,你能不能把握得住呢?还是最后就崩了呢?所以,不要去想如何你才能获得幸福,而要想如何才能让自己配得上幸福。
敬鲁这是对你说的。反求诸己,即读书法第三步也。
文莱:由重积德而后有国有天下,这是深根固柢,由此可见,把啬解释为稼穑,是有其道理的,解释为有而不用,也可以,无非是固本强源。
林君:
文莱?文莱:你能守护得住自己的根本,什么是根本?心为根本,德为本根。何谓德?古代德字写作惪,直心为德。夹山寺有个直心亭,大家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就是德呀,这个亭子就是让你明白何谓德。有本有根,你能守护你的元神,不为外物所扰,这才是长生久视之道。
第五十九章结束。此章主旨在第一句话,起承转合,落脚于根深蒂固,长生久视。
我们读了这么多章节,可以发现老子的写作风格,一般是总分总结构,先说出自己的主旨大意,而后引申阐发,而后总结,非常严正。
我们在这一章的讲习中,也把我们的读书法应用了一番。关于读书法,诸位觉得这一章解析得如何?
敬元:更明晰了。
文莱:回头诸位可再把第一讲笔记翻看一下,会有更亲切的领悟。
这一章有无问题?
敬元:暂时没有。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不神。非*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文莱:这句话是《老子》整部书中的名言,没人不知道的。意在小心翼翼,不要折腾,小鲜经不起你翻来覆去。
文莱:以道莅天下,即是因顺万物而无为也。中医曰:正气不足,邪气乃入。凡魑魅魍魉之作也,无不是因为心中无主,君上暴戾。故而过去每在朝代更迭之时,则妖魔*怪都出来了,各路神圣大显神通。大家看《封神榜》就清楚了,还有《东周列国志》等,这方面的传说也是非常多的。倒未必是真有什么狐狸精,妲己、杨玉环这样的人可能只是一个美人而已,可君主不能持之以道,纵情废事,朝纲大乱,豪雄纷起。故曰,以道莅天下,则*不神。
前些年,社会上流行很多民间的大师,貌似皆有神通,招摇撞骗,民多归附,这都是不祥之兆也。
文莱:前几年,我很能感觉到,这或许是群魔乱舞的时代,社会正气流失很大。
若国家有道呢,则非其*不神,其神不伤人。即便有一些神通异能之士,亦不能为害社会。因为*神亦不能违背自然也,国家有道,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文莱:*神不作,则是因为圣人与*神合其吉凶。古人讲,圣人的作用是燮理阴阳,也就是调和阴阳,使之和谐平衡,各归其位。
王弼: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不伤人,神亦不伤人,故曰“两不相伤”也。神圣合道,交归之也。
文莱:
敬元敬元君,大家都不说话,我就邀请王弼也来茶会了,你看他说的多好,给他留一个茶座啊。王弼比你小,你可以称呼他小老弟。敬元:茶座早已备好。
文莱:我给大家隆重介绍一下这个小老弟,可不简单了。王弼,字辅嗣,生于公元年(魏文帝*初七年),死于公元年(魏齐王嘉平元年),三国曹魏山阳郡(今河南焦作)人,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只有24岁,比大家都小。但是从照片上看,少年老成,看着比大家都老。
王弼老弟刚才讲的不错,我就不多说了。
第六十章结束。
敬元:精简*令,清静少事,不扰民,与民休息。治国治家莫不如此为好。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故大者宜为下。
文莱:这一章通行本中所有的国字全部改为邦。同样,这句话也是此章的主旨。刚刚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此说更进一步阐发治国之道,在于下流,即像水一样,居于下位,表示谦德。能够像水一样处下,则能天下归之,此所谓天下之交,如百川归海也。那天下之牝呢?牝是雌性动物,表示柔也。水下而牝柔,能柔弱如牝,能处下如水,皆表示谦德也。
文莱:牝,即阴也,柔弱也,静定也;牡,即阳也,刚强也,躁动也。静为躁君,柔弱胜刚强,故曰牝常以静胜牡,以其能静能下也。这是对第一句的发挥。下面再进而言之。
文莱:大国能对小国谦下,则小国归附。小国能对大国谦恭,则大国接纳。
文莱:这是对上一句的总结。所以呢,或者大国谦下而取小国,即小国归附也;或小国谦恭而取大国,即大国接纳也。各得其所也。
王弼:小国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归之。大国修下,则天下归之。
文莱:王弼老弟善解!大国虚怀若谷,能聚养小国。兼者,聚也;畜者,养也。小国则归附大国。诚如辅嗣老弟所言。
文莱:上文中的句读如下: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不过”如今天的意思视之,“即”的意思。大国小国各得其欲,而这里的关键则是大国能首先谦下,因大国更有主动权也。
第六十一章结束。
这三章读完,诸位有何问题,有何感受呢?
林君:
文莱?没问题,我要去上课了。敬元:大对小要善待,小对大要恭敬。地位高低的人也应这样,如此,则各得其所,和平相处。做人更不能以自以为自己德行之高而对有所谓缺点的人咄咄逼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文莱:敬元君这个体悟很好,看来确实已经变化气质了。过去你好像不是这样。
敬元:我前天对朋友态度不好,反思之。
文莱:好,这就是反求诸己,已经进入读书第三步了。如此读经方能受用。
今天我邀请了王辅嗣来,你觉得如何?
敬元敬元:辅嗣参与交流,很亲切啊。
文莱: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咱们的读经茶会,还不错吧?
敬元:嗯,以后多多参与啊。
文莱:好,今后我再多邀请几位,济济一堂,茶会生光。
今日讲习实际上我对第六十章很有感触。群魔乱舞,皆是因为正气不足,不仅国是如此,人也是如此。正气不足,故而各种邪魔占据了你的心。故而,当你再次想起古兰颂词,你就会更有感触:我求真主保护,以防受诅咒的恶魔的干扰。
今日讲习结束,诸位早安。
-END-
?崔树芝,字文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贵州省委*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领域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等,出版《道德经讲习录》、《科学史讲习录》、《传习录讲习录》、《庄子讲习录》四部,论文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孔子研究》等多篇,其中两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