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知青刘新忠两次赶上命运大转折的末
TUhjnbcbe - 2021/2/6 12:04:00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刘新忠,年生于北京,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师27团连,年仅15岁。年10月进入牡丹江师范学校,年到牡丹江北方工具厂子弟学校当英语老师,年考入吉林大学,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中煤能源集团),担任中国煤炭开发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兼任中国煤炭国际咨询公司总经理,年退休。

原题

人生如戏全靠努力——纪念下乡50周年暨高考40周年

作者:刘新忠

古人云:逢八逢九,大事必有!年的“五四运动”,年的新中国的建立,年的“庐山会议”,年的中美建交,年的欧元诞生,年的北京奥运等等,都证实了这个“老话”。不但是国家大事,就连我自己的小事也证实了这个“老话”有一定的“道理”。年我上山下乡,至今已有50周年。年我考上大学,至今也有了40周年。年,北京,1岁,为小学毕业证上准备的照片年,北京,15岁,为中学毕业证上准备的照片50年前,共和国诞生了这样一届初中毕业生,史称"六九届"。这是共和国教育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届奇异的学生,奇在中学只1年多,奇在学校没有见过任何课本,异在这一届全国竟没有一个高中毕业生,北京还奇在这届毕业生竟"一片红"(一个不留城市)地上山下乡当了知青,真的很奇葩,很特殊。严格地说,六九届毕业生有愧于“知识青年”这个光荣称号。只是个小学毕业生不能说有知识,一个15岁的孩子,不能称为青年。说起六九届,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这是因为没有接受国家的初中义务教育。年6月,北京的小学课程和毕业考试已经结束。正在等待升学考试时,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北京的大中小学校都停止上课,学校发笔发纸号召写大字报,揭发批判学校老师修正主义的教育路线。当然,大中小学校也停止了招生,学校是当时文化革命的“主战场”。我们这些年小学毕业生在社会上游荡了一年半之久,直到年春季开学,我们才进入了中学的大门。那时,我家住在前门大街东侧的布巷子胡同,小学在崇文区的冰窖厂小学读书,年春季开学进入北京中学读书。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已经彻底否定了”文革“前17年的教育制度,当然也否定了以前的教科书,但新的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新的教科书更没有编制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在中学的一年半中没有发过任何课本。在中学的一年半中,除*训和去农村搞教育革命,几乎在校纯上课的时间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在校上课也是半天,几乎没有上过几节文化课,而每天必须学习《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那时学校要求学生背诵“老三篇”。我们年春季进入中学,年9月离开中学,名义上我们是中学毕业,实际上我们只是小学文化程度。“文革”摧毁了多少学子继续求学的美梦,其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69届初中“毕业生”。年9月2日,我随同北京十几万应届毕业生登上北去的列车,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7团务农。从此,走上了上山下乡之路,也开启了我真正的人生之路。年9月离开北京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7团(现在的同江市勤得利农场)途径佳木斯时和哥哥在刘英俊纪念馆前留影年,在黑龙江同江勤得利农场五连年,作者与哥哥在勤得利农场五连在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小就上山下乡了?那时人为什么这么“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当时国家的*治大背景说起。年,新中国的*权建立,人们从多年战争的“废墟”中走出来,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大多数穷人过上比以往更好的生活。百姓相信中国共产*,爱戴领袖毛主席,已经是发自内心,源于人民的自觉行动。但久而久之百姓产生了对领袖的无限崇拜,加之宣传机构的鼓噪,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人们对领袖的崇拜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可以与当今的朝鲜媲美。“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已经成为了亿万民众的自觉行动,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潜意识”并“融化”在了人民的血液中。年,毛主席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从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作为一个15岁的孩子,当然不可能逃脱这个整个国家*治的大背景。当时充满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也是对伟大领袖发自内心的热爱,对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坚定不移,我也盼望着能有一天,把毛主席的指示落实到行动上,到广阔的农村大显身手,干出一番事业。记得我离开北京下乡时,还是发自内心地心甘情愿的,并没有丝毫的不满情绪。为什么呢?这要从我的家庭小环境说起。我从小老实内敛,性格腼腆孤僻,智商平平,胆小怕事,在生人面前说话脸红羞涩,小时说话着急有点口齿不清楚,学习不专心,集中力不能持久,写作业慢,做事磨磨蹭蹭。这多多少少会引来别人一些怪异的眼光。我与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合群,登高跳远不敢,上房爬树更不敢,就连上体育课的鞍马和跳箱都常跳不过去。那时在班里个子最小,也常受到身体强壮一些孩子的欺负,自己当然不敢反抗。这样久了,班级里也没人看的起。这一点就连爸爸妈妈也不看好。在家里也常受到不分皂白的指责,我自小心事重,特别爱哭,自尊心一受到伤害,就委屈得在背地里流泪,又生怕父母亲看见怪罪。小时感觉很不开心,很小就有离开家的想法,那只不过是一个天真孩子的“梦想”,幻想着将会有这么一天能逃离这“委屈的阴影”。从小爸爸妈妈对我们几个子女管教非常严格,尤其是父亲严肃的面孔,很少在我们面前带有笑容。父亲严格的管教有时会超出想象。记得那是小学毕业,班级集体拍合影,每人交几毛钱,如果需要照片就再多交几毛钱,但我左说右说,父亲就是不同意多交这几毛钱,结果小学毕业合影就没得到。年夏天,小学同学聚会,一个同学复制了几张毕业合影并送了我一张,当我手中接到这张照片时,勾起了我无限的往事,心想:这张久违的照片,终于在50年后得到了。还有一次也是与照片有关系的往事,那是年夏天的一个周日,几个中学同学干部约好去景山公园玩并有人带上相机照相。等到周日那天,父亲就是不同意我与同学们去景山公园拍照。几个同学过后送我几张照片就一直保存着,一看到这几张照片就想起“这段往事”。父亲严厉苛刻的管教,也使我产生尽早离开家的念头,脱离“束缚”,奔向“自由”。就是在这国家*治大背景与我家庭小环境的双重作用下,我下决心一定要“远走高飞,不混出个人样儿不回来”。一个15岁的孩子,就是在快要离开家的那几天里,还真有些依依不舍,但由于自己暗下的决心不断地鼓舞着,还是高高兴兴地走了。我清楚地记得,正是由于早已有了思想准备,当北去的列车在长鸣声中起动时,我没有掉下那不舍的眼泪,因为我知道“混不出人样儿,你就别想回来,即使回来你就在这家里永远没有说话的地位”。这个“潜意识”一直鞭策着我,鼓舞着我进步,直到年我毕业分配,回到了北京。就这样走了!再见吧,北京!随着北去列车的一声长鸣,带着孩童几分“朦胧”的幻想和憧憬前途的无限“遐想”,就这样开启了我的人生之路!年勤得利农场18连年,勤得利农场18连,记得这是在兵团拍的唯一的一张“标准像”。为给知青制作《边境居民证》,团部派人到连队特意拍了这张照片年,勤得利农场18连,我们曾经住过的帐篷年春节回京探亲后在返回农场时,弟弟妹妹去车站送行,留下了这照片年,勤得利农场18连我分配到勤得利农场的三连,在农工班工作。到年的月,为响应新建六师扩大垦荒面积的号召,团部组建新的连队,从三连抽调两个女工班和一个男工班(约40人)到18连工作。就这样我来到了新建连队18连。在18连的五年半中,作了1年多的连部文书,作了2年的瓦工,2年的农工班长。那几年连队几乎脏活累活都干过,和大泥、脱大坯、拔大麦子(三大累活)都干过。作瓦工与师傅学习,看师傅砌了两个家属房的烟囱后就自己操瓦刀砌烟囱,后来也不知道自己砌了多少烟囱。砌砖房把墙角,砌炉灶,搭火炕样样都做。谁家的炉灶不好烧,都来找我,我一定会找出毛病,手到病除。连队盖维修车间,天气一天天冷了,为此大家比着干,记得最多的一天自己砌了近块砖。在农工班,春天站播种机,夏天锄草盖房子,秋天割麦子、豆子,冬天伐木挖水渠,简直没有不干的活。所谓说农工。就是农业工人,样样农活,或者说农村的活都得会干。年,勤得利农场,连队伐木后归楞的工作场景年,勤得利农场18连,连队女工班合影,可以看出当时知青盖的土房,开始几年连队知青就是住在这样的土房里年,勤得利农场,三江平原冬季漫长,大雪纷飞。雪大的那年,常常看到“大雪封门”的情况年,勤得利农场18连,那年冬天,团部调来一台联合收割机,知青一看高兴极了,都跑到上面一块合影。当年知青的热情可见一斑年,勤得利农场18连,盖房工地,女工班正在给房顶的椽子上绑树条子,树条子绑好后再盖上一层大泥,待泥干透再擅上草。这是纯粹的草房年,勤得利农场,午饭就是在勤得利农场18连,我结识了我的妻子陆秀芳。她是年4月从上海下乡到连的,也是为建新建连队,抽调的2个女工班中的一员。在农场的那几年,我们相互鼓励,相互照顾,相互搀扶着度过了那艰苦的岁月。年,上海,陆秀芳年,陆秀芳与班长杨美芳、姜晖合影勤得利农场位于黑龙江同江市东北方向多公里处,北临黑龙江,东侧是乌苏里江,整好处于我国版图最东北角的地带。比较有名的三江平原就是说的这个地域。由于与前苏联一江之隔,在那个年代纯属边境战略要地,我们当地知青都持有《边境居民证》,外地人员进出此地区,需持有《边境通行证》。8年,就是持有这张《边境通行证》接我妻子落户到牡丹江的。边境通行证年8月间,连队推选2名(男女各一人)工农兵学员去上学。几经推荐候选人,各班投票选举,*支部最后决定等程序后,我最终被推选到牡丹江师范学校读书。这是兵团第三年在基层单位选拔工农兵学员,而且这一年没有任何文化考试。也是最后一年在基层选拔工农兵学员。6年选拔的工农兵学员都是去农学院学习的代培生,也就是说,学习完必须返回农场工作。非常幸运,我赶上了“末班车”。副指导员马河在*支部会上力排众议坚持推选我去上学。后来听说,马河大哥与其他几位领导都红了脸。非常感谢马河大哥为我做出的努力!也非常感谢我的妻子,她坚决支持我去上学。进而对那些以此为借口,阻止我去上学的人给予了有利的回击。陆秀芳为此做了不少工作,亲自找马河大哥明确表态支持我去上学。如果当年只要她说一个”不“字,我不可能在支部会上通过。陆秀芳功不可没,我一辈子还不完的情和义。年,勤得利农场黑龙江边,当时的未婚妻送我去上学,从连队送到勤得利我兵团的好战友盛宏源是天津知青,分到连队不久就安排到木瓦工班做木工。那时,我做瓦工故很快相识。由于我们兴趣爱好都大致相同故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连队的6年里,我们思想交流,分析形势,分享对周围环境的看法等等都使我们受益匪浅。返城以后,宏源回到天津,分到了国企的供电系统,也进入了干部编制,当了科长。目前,在知青中也是佼佼者。年勤得利农场黑龙江边,作者与好友证明信(团部发给上学人员费用的证明),由此可见当时的物价水平。从勤得利农场到牡丹江的车票、行李托运及路途补助等合计才2元多。当时我的月工资是42.5元(基本工资8元,边疆补助10%.8元,还有0.7元的劳保费等等)。年10月中旬的一天,我踏上了南去的列车,开始了新的“旅途”。在农场已经呆了6年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遐想早已变成了泡影。由于种种原因,早已厌倦了那片黑土地,在那已经不可能有大的造就了。“混出个人样”的想法已经不可能实现了。自大伯家的刘荣春年上学以后,父亲已经不知旁敲侧击地鞭策了我多少次,重新唤起我一定“混出个人样儿”的“潜意识”。一定上学,只有上学是唯一的出路。虽然与热恋的未婚妻恋恋不舍,但在“潜意识”的鼓舞下,终于战胜了一切干扰,可以上学了!走吧!学成后回来接你走!这是我对未婚妻的承诺。就这样,我踏上了“上学”之路!6年勤得利农场18连,作者与妻子年10月,我来到牡丹江师范学校,分配到*文科75级一班。我们主要学习*治和英语。那时文革还没有结束,讲的*治课都是*史、*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英语课主要是使用上海外语学院出版的大学教材。当时的大学生称“工农兵学员”,学费和住宿费由国家提供,学校不仅发书还发近20块钱的伙食费。每月还有结余,每次寒暑假回家的车票都是用自己节省下来的伙食费。总之,工农兵学员上学没有花自己的一分钱。年7月,我在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牡丹江北方工具厂子弟中学做英文教师。年5月,牡丹江,作者与妻子年,牡丹江,师范学校毕业合影(最后排左三为作者)8年5月,在牡丹江北方工具厂子弟中学时,作者给初一年级上*训课年,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的第三年,是全国大学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三年,也是全国各大专院校连续三年面向社会招生的最后一年。也就是说,我们这些由于特殊时代的原因而流散在社会上的非应届高中毕业生们,还有最后一次通过自学直接参加高考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也是最后一年报考年龄放宽到28岁,报考师范院校可以放宽到2岁。高考本来是件与我无缘的事情,在年以前甚至连做梦都没敢想过,虽然在师范学校读了两年书,*治和英语在当时可以达到高中的水平,但其它科目根本就没有学呀,如:数学、地理、历史、语文,我那时实际上也只有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小学水平就想参加高考,在这以前真是个”幻想”。况且,在8年的夏天,在牡丹江北方工具厂子弟中学校长于国魁的帮助下,我未婚妻从勤得利农场18连调到北方工具厂知青点(实际在工厂上班)。俩人好不容易都脱离了农场,总算调在一起了,本想打算年结婚在牡丹江就扎下根了。但一问学校,结婚也不能马上分给房子。因为没有房子,也就打消了当时结婚成家的念头。到这个时候,我已经在子弟中学教了一年多英语了。8年,教育部发出高考将恢复英语科目的通知,全国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当时,英语老师奇缺,受到学校和家长的热捧。但我深深知道师范学校毕业生应该教小学,大学毕业生才能教中学,深感自己的水平远远不够。况且,学校任教的老师都是大学毕业生,我自己感觉就“矮人一头”。心里想,如果在中学长期任教一定要去大学深造,否则就是误人子弟。就在8年10月,我的一位师范学校的校友——74级*文班的刘维群考上了黑龙江大学。他接到《录取通知书》后马上告诉我并鼓励我马上抓紧复习一定能考上大学。我心里清楚他的知识水平,他都能考上,我也应该去试试看。从那以后,我萌发了考大学的念头。这时,“不混出个人样”的“潜意识”不时回荡在脑海里。也就是在这关键时候,农场掀起了“返城”热潮。由于中央进一步放宽*策的,很多知青办起“病退”或“困退”顺利回到北京。哥哥那时也办回北京了。如果都能返城了,我这离开农场上学的不是“亏透了”,心里是这样想着。那时我已经是干部编制了,不可能通过办理“困退”或“病退”返城了!如果想回北京,那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参加高考的想法与计划,大约思考了一个多月,我曾写信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写了一封长信鼓励我参加高考。我心里清楚,爸爸毕业于重点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让我们都提前上了小学,一心一意地想把我们都培养成大学生。可惜文革爆发了,一切都化为了泡影。但自伯父家的刘荣春上大学后,父亲是多么希望我们兄妹四人当中能有上大学的!如果上大学真能实现,对爸爸妈妈是个多大的安慰呀。我心里很清楚,如果能考上大学要付出不知多少的努力。如果考不上,不用说在我任教的中学里,就是在整个家族中也会成为莫大的“笑柄”。在那一个多月里,思想斗争是激烈的,我想了许久许久,想到了很多很多。想考,只有破釜沉舟,拿出最大的潜力拼了!年高考是中国高考史上唯一特殊的年份,考外语类的数学成绩不计入总分。那一年也是恢复高考以后第一年考外语科目,但不考外语类的只是参考分并不计入总分。也就是说,考理工科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语文、*治(五科),考文科的科目有:数学、历史、地理、语文、*治(五科),不论理工科还是文科,外语分都不计入总分(仅供参考)。考外语类的科目有:外语、历史、地理、语文、*治(也是五科),数学不计入总分(仅供参考)。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是各省自己出题,考试只有两科,语文只是考了一篇作文,另外一科数学,文理科的试卷相同。8年是第一年全国统一出题,也是第一年分文理试卷。年是第一年增加外语试卷,但由于是第一年增加外语试卷,考虑各省情况不同,给了一年的过渡期,故没有将外语考分计入总分。从0年开始报考理工科和文科的,外语分数开始计入总分,报考外语类的,数学分数进入总分。高考考试的科目年以后延续了近10年几乎没有变化。根据当时报考的规定,中专师范毕业2年后才可以报考大学。年正是我毕业满2年,而且报考外语类的可以不考数学(即使参加考也只是供参考)。这真是“天赐良机”的好机会,况且第二年报考外语的就必须考数学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定去试试,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又一次等上了“末班车”!就是在8年10月~12月间,在上述多种因素的作用及促成下,我坚定了参加年高考的信心。一定拿出“头悬梁,锥刺骨”的决心和勇气参加高考。针对年高考的科目,我详细分析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的强项是英语和*治,毕竟在师范学校学了两年。数学是自己的弱项,中学的数学根本不会,且自学的时间已经不可能补上高中的水平了。历史、地理这两科补习起来要比数学容易得多。我结合自学的可能性和补习课程的难易程度,又把8年高考试题及8年高考录取分数线等等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的结论是:参加年高考的5个科目,只要平均分在60分以上,基本可以够录取分数线。通过以上分析,认为自己通过努力也只有这5门课程可以差不多达到60分的水平:英语、语文、*治、历史、地理。其它科目即使再努力也是不可能达到的。经过一番的分析,由于只有这5科才有可能够上录取分数线,也只有报考英语专业这根独木桥了。有人曾经问我,为什么当年报考英语专业?我告诉他,不是我喜欢英语,也不是谁让我报考英语;而是不报考英语专业,就根本考不上大学,就更不用说全国重点大学了!确定了报考的专业和这5门高考的科目以后,我来到我教课学校的图书馆,把历史、地理、语文、*治从初中到高中的课本完整地借了一套。英语课本就没有必要借了,在师范学校已经学习了大学课本了。根据这四整套课本(共0多本),针对每一科目的课本共有多少页,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学习计划。这个计划详细到每天必须看完多少页课本。我制定了四步走的学习计划,完整地有系统地进行自习。第1步:仔细阅读各科从初一到高三的课本,边读边用蓝色铅笔划出每一章节的重点。第2步:只仔细阅读各科从初一到高三的课本用蓝色铅笔划出的每一章节的重点,同时在蓝色重点的基础上再用红色铅笔划出重点中的重点。第步:把各科从初一到高三课本用红笔划出的重点抄写在笔记本上。也就是说,把各科初中到高中的课本都浓缩总结到自己的笔记本上,通过抄写不但增强了记忆,还锻炼了各科书写答题的能力。第4步:反复阅读并进行背诵这四个笔记本的精华内容。除了英语外,其它四科(语文、*治、地理、历史)的重点都在笔记本上了,临近高考最后一个月的冲刺,我就是反复背这四个笔记本。报考的专业和考试的科目确认了,课本与一些学校印制的辅导材料也借来了,这时已经到了8年的12月15日了,到年的7月7日高考还只剩下6个月时间了。如何把有限的时间合理分配到这5门课程上,将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先把这6个月的复习时间大致分几个时段,用2个月时间阅读课本第一遍(第一步),用1个半月阅读第二遍(第二步),再用1个半月时间抄写红笔划出的重点之中的重点(第三步),最后一个月就是背诵抄在笔记本上的精华重点。在牡丹江北方工具厂子弟中学任教那两年,我住在工厂的单身宿舍楼里,宿舍条件在当年是比较好的。宿舍的5层是职工活动室,有乒乓球室,图书室,还有几间阅览室。我每天上午有课,给初二的年级上英语课,下午去高考复习班听课(由于是本学校的教师可以随意听课)。晚上7点准时来到阅览室自学。第一个小时学语文,第二个小时学历史,第三个小时学*治,第四小时学地理。我要求自己每个小时学完必须更换另一个科目,一是对大脑的记忆有好处,不容易产生厌倦,二是防止在复习中出现偏科。自8年12月20日,我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和学习时间,一直坚持到年7月7日高考前。开始的个月,我每天从晚上7点学习到下半夜2点才回宿舍睡觉。突然有一天早晨起床后,天旋地转,出现了严重的低血糖。这时,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睡眠已经严重不足,如果再这样下去,即使复习成功了,也会倒在考场上,那将一事无成。坚持了个月后,我提醒自己,学习到半夜12点就回去睡觉。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高考了,我把睡觉的时间又提前了一小时,强迫自己11点必须回去睡觉。为的是把身体调理好,迎接年的高考。起初的两个星期,图书室管理员的金大爷看我很晚还在学习,图书室闭馆后,他没有撵我走。也可能是我学习的精神打动了他,两个星期后他竟然主动把阅览室的钥匙交给了我。他说,这个阅览室归你使用,但不要忘了锁门。太好了!我全部的复习课本不用来回搬动了,自从那以后复习自学更方便了。也不知当年哪来的如此执着的劲头,也记不清那是如何度过的复习中的每一天。但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开始复习还不那么自信,当复习2~个月时,信心增强了不少,我已经意识到一定能达到高考的录取分数线。那时复习,真有点像“走火入魔”的样子,脑子里想的是题,嘴上叨唠的是题,半夜做梦也是高考题。半年高考复习中,我没有陪未婚妻上过街或买过东西,没有陪她看过电影(那时还没有电视,一般每月去看1~2次电影)。在这半年中,我的未婚妻不但没有任何影响我的高考复习,而且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与帮助。这半年中,每天晚上10点,把做好的夜宵送到阅览室,看我吃完了,把碗和筷子带走。我的未婚妻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她深深地知道:如果我考上大学,俩人又要分离了,但她深明大义,非常理解我,支持我报考大学。年的寒假和春节是在牡丹江高考复习中度过的,大年三十晚上,我们中学的于校长请我和未婚妻到他家过的年。春节都没有休息,大年初一就又投入了高考复习之中。我充分利用好每一天的复习时间,恐怕浪费一分钟。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就掏出抄好的笔记本或英语单词本进行复习。临近考试了,我信心百倍,恨不得考试的一天早点到来!年7月7日是我25周岁的生日,也正是这一天我信心百倍,胸有成竹地走进了牡丹江第十六中学的高考考场。年黑龙江高考准考证高考结束那一天,我已经非常有把握地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回又成功了!记得那一天未婚妻做了几个菜庆祝一番。大约2周以后,高考的答案公布了。我核对了我的答案后,认为这一回就更有把握了,心想一定可以进重点大学了。我马上把自己估计的成绩告诉爸爸,爸爸来信说,不要把自己估计太高,可能考不上!我知道爸爸害怕我考不上对自己打击太大。但是爸爸的确不相信我的五个科目都能及格。又过了一个多星期,考生的分数公布了,地理86分、历史65分、*治6分、语文61分、英语61分,合计6分。那一年高考录取分很低,尤其黑龙江更低。据说平均分只要及格就可以上重点大学。尽管分数低,报考英语类的,全国那一年的录取率只有1~2%,是全国历年来录取率最低的一年。根据后来全国在黑龙江录取的情况估算,我的总分数在黑龙江报考英语类的,在前50名之内。记得年是高考分数公布以后报考的志愿。那一年全国各大学外语专业在黑龙江招生的有: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等等。由于北外和上外要求考生在20岁以下,故不能报考。我只好填报了南开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这三个志愿。年8月中旬的一天,邮递员送来了一封挂号信。信封上一看有“吉林大学”的字样,我心里明白了,一定是吉林大学录取了!打开一看果不其然是《录取通知书》,还没等看完,其他老师就接过去传看,也不知这份《录取通知书》传了几个人,最后才传到我手里。学校的老师们、宿舍的室友们、学生的家长们都前来祝贺我。我第一时间把这好消息告诉了爸爸妈妈。就这样,我就是这样,又可以上学了。年9月2日,也正是我离开北京去农场下乡整整10年后的那天,我又踏上了继续南归的列车,又重新开始了我的“读书”之路。年,长春年,长春,作者与同学年,长春,作者与同学们2年,长春,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合影,右一为作者,右二为乔世波(退休前任华润集团总经理)年,长春,作者与同学们年,长春,学生会干部与校领导合影,前排左四为唐敖庆校长,后排左四为作者就在我收到吉林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不久,我的未婚妻陆秀芳也收到了调回上海的户口调令。我去长春吉林大学上学后的不几天,陆秀芳也踏上南归的列车。年的春节,就在大学毕业的前夕,经过了近10年的恋爱及下乡上学的几经易地的辗转周折,终于在北京办了一个简单的家庭“婚礼”,我们结婚啦。年7月,我吉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的煤炭部机关。5年2月我的妻子陆秀芳正式调到北京工作,从此结束了我们又一次分离近6年的单身生活。从此以后,我们真正地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年,北京,作者与妻子结婚照后记在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和考上大学40周年之际,我将积存在脑海里多年的,也是当时真实的“外部环境”和“心里活动”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也可能这些文字的记述没有任何价值,但一直是我多年的心愿。从上大学开始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也从此改变了我的一生。通过半年的高考复习,不但基本掌握了高中文科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则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己经过分析判断采取正确方法取得成功的信心。“人”是具有莫大的潜力的,只要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在这里我要首先感谢我的父母亲,是父亲多年来用一种特殊的方法,不断激励鞭策我进步向上。让我们从小就埋下“依靠自己,努力向上”的心灵。在我离开北京下乡以后,父亲也不知写了多少封长信告诫我不要失去努力的方向与信心。感谢牡丹江北方工具厂子弟中学的于国魁校长和全体老师们。于校长非常支持我参加高考并鼓励我报名。老师们欢迎我去听他们的高考复习课程。图书馆的老师毫无顾忌地一次借给我一整套课本。学校的木工师傅为我做了上学用的木箱。在我离开牡丹江的时刻,学校派了专车和0多名老师送我到车站站台。当列车徐徐开动时,才意识到我要离开他们了,离开了教师队伍。感谢我的师范学校的校友刘维群同学,8年他在考上黑龙江大学以后鼓励我抓紧复习准备参加年的高考。他告诉我一些复习的经验并把他用过的复习材料送给了我。感谢牡丹江北方工具厂职工宿舍图书馆管理员金大爷,是他主动借给了我宿舍职工活动室的一间阅览室,给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我能有一个安静舒适的自习环境。感谢我的表妹朱丽燕,年4-5月间她把北京几套高考模拟试卷寄给我,使我能看到北京最新的高考试题,从而验证了我复习的水平与方向。这些试题在当时非常难得,也多亏了表妹在学校任教。最应感谢的是我妻子陆秀芳,她不但在精神上鼓励我参加高考,而且在实际行动上和物质上支持我。我妻子支持我上学的行动,当时在整个宿舍楼里都传为佳话。妻子的鼓励与支持在我们中学女老师里也成为课余时间的美谈。最后应该感谢的是当年那个时代。也正是那个特殊的时代造就了像我一样的一批特殊的大学生。如果不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不会步入重点大学的殿堂,最多也就能考上个中等技术学校或专科之类的学校。在那特殊的年代,我赶上了两次“末班车”。我没有辜负亲人们与恩人们的重托,用我学到的知识为国家服务了0多年。自年下乡参加工作以来,至今已有50年了,我依然战斗在工作岗位上。我为此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在我大学毕业后工作这0多年中,走遍了世界各地的几十个国家,我用相机或手机记录了当地的美景。特精选了几十张与各位分享。谢谢大家。尼亚加拉大瀑布,年摄于加拿大国会大厦,年摄于美国华盛顿巴黎圣母院,年摄于法国巴黎红海日出,年摄于埃及天鹅,年摄于瑞士艾菲尔铁塔,年摄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外城门上的雕塑,年摄于法国巴黎跳伞训练,年摄于瑞士雪后,年摄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尼亚加拉大瀑布,年摄于加拿大雨后美景,8年摄于印尼巴厘岛传统建筑,8年摄于印尼巴厘岛“火炬”,年摄于印尼加里曼丹岛帕朗卡莱亚市梵蒂冈广场,年摄于意大利雾中建筑,年摄于瑞士鸟瞰梵蒂冈,年摄于意大利首都上空雪山脚下,年摄于瑞士梵蒂冈天主教堂广场,年摄于意大利远眺费城,年摄于美国费城湾时代“火炬”,年摄于印尼加里曼丹岛帕朗卡莱亚市红海日出,年摄于埃及红海之滨国会大厦,年摄于美国华盛顿尼亚加拉瀑布,年摄于加拿大多伦多努沙多瓦海滩,年摄于印尼巴厘岛晚霞,9年摄于加里曼丹岛中加省金山县库润镇南沙一岛,8年摄于国航的班机上佛塔,8年摄于厦门日落,8年摄于厦门大学校园祈求圣水的善男信女,年摄于印尼巴厘岛圣泉寺火山国家公园,年摄于印尼巴厘岛晚霞中的景山,年摄于北京遗迹残存,年摄于埃及亚历山大雪后山庄,年摄于瑞士阿尔卑斯山晚霞,6年摄于文莱国彩云,2年摄于美国拉斯维加斯雨后,年摄于印尼巴厘岛海神庙,年摄于印尼巴厘岛作者与食人族合影,8年摄于印尼雅加达作者与妻子陆秀芳,8年摄于印尼雅加达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知青刘新忠两次赶上命运大转折的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