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季度,亚洲经济明显企稳回升,生产、消费、就业和通胀多项指标均出现明显好转,但随着秋冬季到来,二次疫情风险带来的冲击仍不可小觑。市场走势出现较大分化,亚洲整体货币市场、汇率市场和债券市场走强,股票市场涨势开始减弱,但局部地区呈现差异性。由于前期大规模刺激措施后继相对乏力,新一轮*策更趋谨慎,无论是*府还是行业都开始聚焦转型、创新等更长远发展策略,以实现新形势新环境下的发展新趋势。
一、经济出现明显回升
二、就业情况好转
三、通缩风险减弱
一、货币市场:走势出现分化
二、汇率市场:货币集体走强
三、股票市场:呈平稳复苏态势
四、债券市场:显进一步走扩趋势
一、亚洲银行业:寻找新的增长点
二、亚洲证券业:迎来洗牌契机
三、亚洲保险业:向纵深发展
一、货币*策:更趋灵活精准
二、汇率*策:维持货币稳定
三、财**策:更加注重实效
四、监管*策:聚焦长远发展
五、区域合作:支持包容性增长
编写团队:亚金协智库部朱元倩、柳力扬、郭舒年三季度,亚洲经济明显企稳回升,生产、消费、就业和通胀多项指标均出现明显好转,但随着秋冬季到来,二次疫情风险带来的冲击仍不可小觑。市场走势出现较大分化,亚洲整体货币市场、汇率市场和债券市场走强,股票市场涨势开始减弱,但局部地区呈现差异性。由于前期大规模刺激措施后继相对乏力,新一轮*策更趋谨慎,无论是*府还是行业都开始聚焦转型、创新等更长远发展策略,以实现新形势新环境下的发展新趋势。三季度,亚洲大部分经济体走出了低谷,开始呈现回升迹象,生产端和支出端多项指标均出现明显好转,就业市场迎来复苏迹象,通缩压力也开始缓和。但疫情冲击仍有二次反弹风险,复苏前景仍然面临重重挑战,未来经济复苏前景还依赖于疫情防控的情况以及货币财**策的合理性。一、经济出现明显回升
从PMI指数看,全球和亚洲PMI指数均重回荣枯线上方,但亚洲PMI指数回升速度略慢于全球PMI回升速度。全球三项PMI指数在7月已重回荣枯线上方,而亚洲直至9月三项指标才回升至荣枯线以上,9月亚洲制造业、服务业和和综合PMI指数分别为51.70%、50.80%和51.50%,而全球三项指标分别为52.40%、52.00%和52.50%,可以看出制造业表现在本季度略优于服务业。亚洲代表性经济体中,中国复苏前景较好,整个三季度,PMI三项指标均保持在54左右的高位,但日本三项PMI指标均在荣枯线以下,其中制造业PMI指数已连续17个月处于荣枯线之下,服务业PMI连续8个月处于荣枯线之下,反映日本经济复苏动力不足,此外,印度服务业PMI、韩国和东盟制造业PMI均仍在荣枯线以下,或因印度、韩国和东盟部分国家疫情加重或反弹。
数据来源:CEIC,作者整理
图1-1全球及亚洲主要PMI指数
从GDP同比增速看,亚洲部分经济体开始出现回调。亚洲代表性经济体GDP同比下滑5.70%,下滑幅度明显小于上一季度(11.38%)。从GDP同比增速的变化值看,除吉尔吉斯斯坦GDP同比增速较上一季度减少0.72%外,其余亚洲代表性经济体GDP增速较上一季度均实现了回升;从GDP同比增速的绝对值看,中国、中国台湾、越南和乌兹别克斯坦继续延续上一季度的增长趋势,GDP分别同比增长4.9%、3.81%、2.62%和0.40%,其中中国经济前三季度整体实现正增长,合计增长0.7%,此外,土耳其和韩国在本季度逆转了上季度负增长的趋势,GDP分别同比增长6.7%和1.9%,但除上述六个经济体外,亚洲代表性经济体经济走势仍处于下行空间。
数据来源:CEIC,作者整理
图1-2全球及亚洲代表经济体GDP同比增速
现阶段亚洲区域内主要经济体的GDP增长已不仅受疫情影响,而主要受生产端第二、三产业以及消费端内外需的同步回升的影响。
从生产端看,第二产业反弹趋势明显,受疫情影响最严峻的第三产业也呈现了复苏趋势。从第二产业看,中国第二产业整体增长0.9%,其中工业生产增长6.9%,实现了年以来最大幅度的增长。印度第二产业多个方面也出现了明显回弹,制造业实现了0.6%的增长(二季度为-39.3%),采矿业和建筑业分别收缩9.1%和8.6%,明显小于上一季度收缩幅度(-23.3%和-50.3%)。印度尼西亚除采矿业收缩幅度扩大外(三季度为-4.28%,二季度为-2.72%),制造业和建筑业本季度分别下滑4.31%和4.52%,下滑幅度都明显小于上一季度(二季度分别为-6.19%和-5.39%)。新加坡建筑活动收缩幅度明显下降(-46.6%,第二季度为-60%),制造业受电子产品和生物医学的产量增长,实现了10%的增长(二季度-0.8%)。从第三产业看,中国第三产业增长0.4%,二季度第三产业下滑1.6%。印尼此前受疫情影响最严峻的住宿、食品和饮料行业本季度下降11.86%,相较于二季度的收缩幅度(-22.02%)收窄了一半。新加坡收益于运输、批发和零售贸易以及食品服务的萎缩步伐放缓,服务业下滑幅度也有所减少(三季度为-8.4%,二季度为13.4%)。
从支出端看,公共支出保持扩大趋势,个人和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数据均有明显改善,外需相对于内需恢复较快。从公共支出看,日本、马来西亚、泰国公共支出速度加快,三季度分别增长2.8%,6.9%和3.4%,较上一季度分别高2.5、1.9和2.1个百分点。印尼*府支出本季度实现了9.76%的增长,而上季度下降6.9%;从私人消费看,多地私人消费指标明显改善,中国9月零售额实现了今年以来最高的增长,同比增长3.3%。日本私人消费实现了强劲反弹,增长5.1%,上一季度收缩8.3%。马来西亚、泰国、印尼、中国香港私人消费虽仍在下降,但有显著好转,本季度分别下滑2.1%、0.6%、4.04%和8.2%,较二季度好转16.4、6.2、1.48和6个百分点;从企业投资看,韩国固定投资增长3.2%,较上一季度高1.3个百分点,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的固定投资降幅也大幅缩小,三季度分别下降7.3%、11.6%和2.4%,降幅较上一季度减小17.3、2.13和5.6个百分点,印度和中国香港投资分别下降6.48%和11.1%,降幅较上季度收窄39.8和10.3个百分点。但日本投资指标有所恶化,机械设备订单总额7月份同比下降19.4%,较二季度的同比跌幅扩大了2.3个百分点;从进出口贸易看,受外需拉动,出口恢复情况优于进口。中国出口超预期增长8.3%,较上一季度高出8.2个百分点,日本、马来西亚和越南出口增长由负转正,本季度分别增长7%、0.1%和9.8%,印度、新加坡、韩国和菲律宾出口降幅减小,本季度分别下降1.5%、1.6%、3.2%和14.7%,较上季度降幅收窄18.3、5.8、16.9和21.1个百分点。进口数据也有改善,但部分国家进口数据出现恶化现象,印度、韩国和菲律宾进口下降幅度缩小,但整体降幅不如出口,三季度分别下降17.2%、4.6%和21.7%,降幅较上季度收窄23.2、3.9和16.2个百分点。但日本进口反而下降了8.8%,而此前二季度上升了1.4%。
二、就业情况好转
亚洲地区就业情况本季度维持稳定,部分经济体失业率已开始下滑。本季度美国就业指标明显改善,欧洲失业率受疫情二次反弹影响继续上升,亚洲代表性经济体平均失业率较上季度小幅上涨0.2个百分点至4.31%。本季度蒙古、阿塞拜疆和中国香港失业率较高,分别为7.30%、6.94%和6.70%,表明亚洲局部地区企业用工需求仍旧不足。阿曼、蒙古失业率上升幅度较大,季度环比分别上升0.8和0.7个百分点,其中阿曼主要是因为女性以及15-29周岁的人群失业率较高,9月女性失业率高达10.3%,较6月上升1.9个百分点,15-24周岁和25-29周岁人群失业率分别高达9.30%和6.30%,较6月高出3.30和1.60个百分点。蒙古主要因为男性就业市场恶化,男性失业率为7.80%,较上季度高1.40个百分点。韩国、新加坡、越南、中国台湾本季度失业率出现下滑,季度环比下降0.4、0.4、0.2和0.2个百分点,反映经济社会向稳定发展,各项就业*策得到落实。但目前亚洲地区整体失业率仍处在较高水平,且疫情重构经济,使得很多企业永久性关闭,就业市场复苏将是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数据来源:CEIC,作者整理
图1-3全球及亚洲代表性经济体失业率
三、通缩风险减弱
三季度,亚洲CPI呈缓慢上升趋势,仅少数经济体停留在通缩局面。美国本季度CPI呈缓慢上升趋势,9月CPI同比增长1.37%,高于上季度末0.65%的水平,而欧盟受二次疫情复苏影响,通缩风险隐现,9月CPI同比下滑0.31%。亚洲(除黎巴嫩外)CPI同比上升3.38%,上升幅度略高于上一季度(3.28%)。受全球疫情整体好转,外需提高以及油价回升等因素影响,9月,40个代表性经济体中28个经济体CPI上升,其中16个经济体CPI同比增幅高于6月水平,其中黎巴嫩、伊朗通胀情况仍较为严峻,9月CPI分别同比增长.05%和34.45%,CPI增速明显高于上一季度(89.74%和22.47%)。11个CPI下滑的经济体中,大部分经济体CPI同比下滑的幅度明显小于上一季度,仅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以及阿曼CPI下滑幅度高于上一季度,反映这几国消费依旧疲软。
表1-1欧美及亚洲各经济体CPI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CEIC,作者整理年三季度,虽然新冠疫情仍是左右亚洲金融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但其影响已在逐步减弱,部分亚洲国家从*策的可持续性出发,已经开始逐步退出大规模刺激*策。不同经济体、不同市场分化趋势明显,货币市场流动性整体宽松,汇率市场整体走强,股票市场涨势减弱,债券市场持续走扩。相较于整体走势,中国和日本等地区货币市场利率上涨,印尼和泰国汇市走弱,孟加拉、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南亚地区股市涨幅明显。一、货币市场:走势出现分化
年三季度,亚洲大部分地区仍维持大规模刺激*策,流动性整体宽松,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狭义货币供应量继续增长。同时部分地区货币*策已成退出趋势,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出现分化。
亚洲代表性经济体1广义货币供应量平均增长10%,增速较上年同期高4.19个百分点。在亚洲代表性经济体中,印度尼西亚广义货币增速最快,达12.40%,增速较上年同期高5.31个百分点,较上季度高4.19个百分点。位列第二、三、四的是印度、新加坡和中国,增速分别为12.18%、10.88%、10.85%和10.01%,增速较上季度收窄0.17、0.03、0.27个百分点。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亚洲大部分代表性经济体流动性供给略有收敛。
亚洲代表性经济体2狭义货币供应量平均增长17.67%,增速较上年同期高11.89个百分点,反应亚洲各国的刺激*策仍在继续。其中新加坡和韩国仍是亚洲代表性经济体中狭义货币增速最快的国家,分别高达28.38%和27.34%,这主要源于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和极低的利率环境。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狭义货币同比增速在亚洲代表性经济体中最低,为8.11%,且其狭义货币供应量三季度环比下滑0.33个百分点,反应其货币*策向常态回归的趋势。
表2-1年第三季度亚洲代表性经济体货币供应
单位:本国货币(万亿)
数据来源:CEIC,作者整理
注:从数据可比性出发,在广义货币量及其增速的计算中,印度和日本使用M3数据,其余国家或地区使用M2数据。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出现分化。亚洲绝大多数经济体货币市场利率仍呈下跌趋势,其中印度孟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三个月)降幅最大,较上季度末下滑0.73个百分点,这或与印度疫情持续恶化有关。此外,印度尼西亚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三个月)、马来西亚吉隆坡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三个月)和新加坡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也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三季度末,分别为4.30%、1.97%和0.41%,较上季度末下滑0.35、0.31和0.15个百分点。
韩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三个月)和泰国曼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三个月)在三季度末分别为0.68和0.63,与上季度持平,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和日本货币市场利率出现上涨,三季度末,中国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三个月)和日本东京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三个月)分别为2.69%和0.08%,分别较上季度末上升0.57和0.01个百分点。本季度两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升可能受到央行实行货币宽松*策低于预期的影响。
数据来源:CEIC,作者整理
图2-1亚洲代表经济体主要货币市场利率走势
二、汇率市场:货币集体走强
受美元本季度贬值趋势进一步扩大影响,亚洲代表性经济体货币集体走强。美元指数由6月的97.12下滑到9月的93.34,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亚洲代表性经济体货币实现了2%左右的涨幅。
亚洲代表性经济体中,人民币在本季度涨幅最高。中国人民币/美元上涨3.83%,从上季度末的7.08升至6.81,这一方面源于在全球低利率和负利率的大环境下,中国货币*策实施相对谨慎,使得国际资本一直在增持人民币资产的长期影响,另一方面国内银行间市场